典型人物
Interviews
华建国:一把锉刀匠心独运,传承经典
2021年08月06日  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
38年,华建国手中的钳具换了一批又一批,维修的机器更新了一茬又一茬,他也从一个普通钳工,成长为上海市工匠。见到他后,记者开门见山问他:“您觉得怎样才能成为匠人?”

“我觉得‘匠人’就是在某一领域技艺突出,并且专注这一技艺的人,就像‘庖丁解牛’里的庖丁,重要的不只是人,更是一种精神,”华建国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神情非常专注,目光里折射出的仿佛便是他所追求的匠人精神。“我不是处女座,但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,要么不做,要做就要做到最好,对工作要追求完美,对产品要追求完美,所有的细节必须做到精雕细琢、尽善尽美,”华建国如是说道,“每一个流程我都要严格把关,每一个细节我都要再三斟酌,哪怕是一个很小的问题,我也要进行反复研究,直到得出最佳解决方案。我的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达到最佳。”

1

基本功靠铁杵磨成针

在上海电气核电集团只要提起华建国,大家都会很恭敬地说:“华师傅厉害,一把锉刀走天下!”虽然他们能讲出许多华师傅“威震江湖”的故事,可大部分人却不知道,华师傅那双巧手是怎么练成的。

1960年,华建国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工人家庭,父亲是上海锅炉厂的一名钳工,技术十分精湛,“我父亲也是八级钳工,但比我要厉害,他27岁就在上海滩扬名立万了。”说到这些,他的骄傲之色溢于言表。1978年,18岁的华建国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而放弃了高考。不久,他走进了上海汽轮机厂技校。在父亲的影响下,他选择了钳工专业。

在学校里,他遇到了钳工高手陶启祥。在陶师傅的严格要求下,华建国进步很快。“学习钳工最枯燥的是练锉,每天练一两个钟头是常事。”华建国回忆。“师傅教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好基本功。”他曾经将一根直径为50毫米的45号铁棒锉成一根铁钎,这是真正的“铁棒磨成针”。如此暑往寒来,好多锉刀都被他磨得不能用了。

有时为了锉一个钢件,双手都会磨出血泡。一年冬天,为了手不被磨出血泡,他便戴了一副手套。没想到,被陶师傅骂了一顿:“平时,就是叫你练手上的劲道和感觉。像你这样戴着手套锉,岂不白练了。”从此以后,华建国就再也不戴手套干活了。

后来,陶师傅看他是块“好材料”,便对他更加严格了,甚至每次考试的评判标准都比别人苛刻。“要成为高手,就必须比别人更严格。”陶师傅经常对他说。


对待工件就像对待艺术品

记得有一年,市领导去厂里参观华建国工作,拿起华建国工件赞叹道:“就像工艺品一样!”也正是这句话,让华建国对工件改变了观点:“我认为我做的每一件都是工艺品,我的标准就是要比正常的标准还要严格。”

华建国坚持自己的信条,一旦做出选择,就是背负着理想和责任的。

2016年初夏,上核承接了山东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的制造业务。其中,密封面的修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。反应堆密封面在焊接中,会留下焊接疤痕。这些痕迹不仅仅只是美观问题,而是牵扯到材料应力和设备寿命问题,最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核泄漏。

焊接后,要进行探伤检测,若疤痕中有气泡或砂眼之类的瑕疵,就需要将焊接部分“剜除”,再重新焊接。而这种补焊的疤痕是最难修复的,因为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精细活,并且是纯手工。没想到,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密封面便出现了补焊情况,更棘手的是,高温气冷堆密封面的技术要求极苛刻。

“在100mm的距离上,高度差不能超过1丝。平到什么程度呢?平得比我们的镜子还要平。”华师傅绘声绘色地讲。当时,好几个钳工师傅经过几周的努力都没有修复到技术要求。没办法,车间只好请华师傅出马。令人惊讶的是,他并没什么特殊工具,同样用一把小钢锉。

不同的是,经过华建国反复打磨后,这块补焊疤痕竟然被打磨得平滑如镜。经检测,果然达到了技术要求。在设备验收时,监造摸着平滑的密封面说:“这不是补焊过吗?补焊的痕迹呢?怎么不见了?”

“被我磨掉了。”华师傅笑着说。

“被打磨得符合要求已经够难了,怎么可能把焊痕的阴影也打磨掉了?你肯定有秘诀,要不其他钳工师傅怎么做不到呢?”监造不依不饶地追问。

“哪有什么秘诀,非要说有,那秘诀就在我这两只手上。练三十年,你也能做到……其实,天下所有的手工活秘诀都在手上。”说着,他挥了挥手里那把乌黑的小钢锉。“年轻人之所以打磨不到这个程度,关键是手上的劲道还差些火候。”他继续解释。监造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。

即便在今天,华师傅依旧在练习自己手上的功夫。闲暇时,人们经常看到他手里拿着两颗核桃。不明真相的人经常会问:“华师傅,好有雅兴啊。”其实,他并非像电影里的土财主那样在消遣时光,而是在练习手上的劲道和感觉。

2

学习是工匠的必备要素

“每天满脑子都是怎么干好活,怎么才能把活干漂亮了。”华建国说,学一门手艺,就得学好。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,我想给自己一个机会。”正因为此,华师傅不仅擅长磨削修,在设计工夹具、解决技术难题方面也是“一等一”高手。

2003年劳动节,外高桥电厂两台90MW锅炉需要安装热电偶。由于放置时间太久,原先预留的安装孔(直径约3mm~5mm,长约35mm~20mm)都被生了锈的铁砂堵死了每台锅炉有36个生锈孔,一共2台设备。。当时,电厂方认为这很简单,在生锈的小孔处重新钻一下就行了,结果无功而返。无奈之下,电厂只好打电话请华建国试试看。

华建国接到任务后,第二天带了一套自制的工具就去了。当华建国到了厂里后,首先了解锅炉情况,同时,他听说德方监造来过了,需要7天时间完成,每天1200欧元(节假日翻倍)的价格后,底气十足地对厂里说:“让你看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。”结果仅用了两天就把生锈的72个孔全搞定了。

德国监造得知华师傅如此轻而易举地就把问题解决了,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于是跑来当面请教。当他听到华师傅“掏耳朵式”的解决方案时,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。

华建国认为,做一个现代工匠,依旧要一丝不苟、精益求精。制造的产品不仅仅是表面上一致,更要内在高标准。“一个人要通过学习,不断地刷新自己。”他逐步完成了从设备的单一维修到全面科学管理的转变。

让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那双十分有力的手,宽厚而坚硬,布满了黄褐色的老茧。当谈到钳工操作时,他的两只眼睛愈发地亮了。“在上海滩,我如果说钳工第二,估计没有人敢说第一。”所有才付出和努力都会有所回报。1990年,华建国代表公司参加全国职工技能大赛,在上海钳工选拔赛中一举夺魁。2003年,43岁的他再次参加全国职工技能大赛,在上海钳工选拔赛中又一举夺魁。就连专家评委都大为诧异:“相隔13年,再次夺魁,四十多岁了,还坚持在一线搞钳工。不管在职业精神上,还是在专业水平上,你都堪称‘上海第一钳工’。”

华建国十分享受全身心投入比赛中的状态,渴望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提升能力。而赛后工作中的华建国也是毫不放松,努力找到并实现个人与企业“双赢”的最佳契合点。他认为青年人应该尽早树立梦想,“引用一段我挺喜欢的话,‘在这个世界只要有梦想,只要你不断努力,不断学习,你都是有机会的。’”

习主席曾说过,“天上不会掉馅饼,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。”华建国是我见到的最努力的人。对于未来,华建国依旧有很多期待和规划。他希望能继续站在这个舞台上,不仅要像老一辈技能人才一样刻苦钻研技术,也要最大化地发挥一个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精神,更要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,让自己的“看家本事”变成企业的“技术资源”,与更多有志青年共同进步,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一个又一个青春梦。